后朱子时代的广义理学,大都反对性理的形上实体化,刘宗周、黄宗羲师徒亦是如此。
他还教导陆龙廉洁为政,不贪占一分钱财,勉励他做到诚斋先生杨万里那样清介无比。明太祖《原刑论》曰:有以谓刑中,我以谓刑中。

朱子答问上帝降衷:衷,只是中也。18《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30页。【56】陆诗犯胥涛是说其子陆龙赴任吉州曹掾官将遇到很多困难,吞舟鱼独脚鬼表明其子即将从事吉州司法事务,辅佐州长官定罪量刑等,事关民命自当慎之。54 《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994页。44 《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04页。
【47】 官吏用刑施罚失中将面临严厉惩罚。盖人道虽有四者,而莫不由亲亲推之,所谓‘孝弟为仁之本也。【1】虔诚依循中正之道而治理,就是治国传心秘诀,谓如允执厥中允执其中。
如两汉诏令所谓德不能绥,刑罚不中,礼乐不兴,刑罚不中,官职秏乱,刑罚不中等。【41】 四、刑罚失中:省思应对层面 先秦时期以法为治尤重赏罚,认为赏罚失中常因是非不明,进而有亡国败家之患。【54】 刑中观念并不总是面目可憎的说教,宋人就不掩饰其诗意表达。亮传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49】时任大理评事刘元长、康公裕皆因复审案件而在原判基础上加重量刑而被降职。反切丁仲与竹仲同,故中音近似汉语拼音zhong。

【14】这还可以结合孔子言政者,正也去理解。说同系因古汉语丁另音近似zheng,象声词丁丁读音近似zhengzheng。37 《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34-937页。【44】表达了宁肯牺牲自己也不冤枉众人的卓越政治品格。
既往对子产治郑的研究已然丰富,对诸葛治蜀刑中于郑的内在理解反而可以加深对子产治郑的认识,此所谓有比较有鉴别。刑中之中意味着刚刚好,无过无不及,不轻不重,恰到好处。古人认为礼乐刑政皆有教化功能,都是为了同民心而出治道。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诸多优秀的元概念,如中平正直和等,其统摄力及于为政致治的全时空,自然也贯穿缘法致治的全过程。
16《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7页。这则诏令的发布有其特定背景。

34 《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34页。曰:所谓夷者,岂被发衣皮之谓哉?所谓夏者,岂衣冠裳履之谓哉?以德刑政事为差耳!德勉刑中,政修事举,虽夷曰夏可也。
君臣交相忠爱,则无事乎操切督责之政而刑罚中矣。皋陶作士非但垂范如何决平狱讼,更注重令百官用刑,皆得中正,使不僭不滥,不轻不重,助成道化,以教民为敬德。本文从经典音义、决策意志、政绩比较、省思应对、超越法治等层面,尝试经、史、法结合理解刑中观念与实践,作为知所先后而近道之探索。中仍指量刑轻重得宜,罚当其罪。此类德刑并举、礼法齐用的观念充盈于史籍,诸葛治蜀堪称其典范实践。注释: 1 参见潘萍:《平:传统中国的核心司法理念》,《原道》 2019年第2期。
28 《明太祖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64页。29《乐安县志》,清康熙六年(1667)重修本,第113页。
2 《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08-1509、2506页。59 《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603页。
又云:判司比唐时,犹幸免笞箠。【61】治理者有威信才能做到定罪量刑中正允当,而这又需要以法令清明和政治宽仁为前提。
【58】既不能去刑法以为治,也不能专务黩刑任法以为治,刑以辅治,不能昧于本末轻重之义。在刑罚中或不中这里,中的读音似更接近zhōng。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宋英宗鉴于国家幅员辽阔,施政治理水平不均衡,担心刑罚之施,或罹于失中,于是命令及时疏决四京及诸道州府军监县等见禁罪人。
61 何景明:《大复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23页。南宋理学家真德秀曰:是非之不可易者,天理也。
【36】从以上引文大略可知,所称诸葛亮刑中于郑是指其在用刑施罚中正允当方面的表现比子产还好,这点尤其体现为信赏必罚,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9】朱熹认为衷中通用且为去声,基本含义是恰好刚刚好无过无不及。
威者刑中而不可逭,玩者刑不中而可幸也。孔颖达疏:人心服罪是顺从之义,故为从也。
55 黄庭坚:《山谷外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92页。17《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7页。刑罚不中,乃陷人于阱。黄庭坚诗《送朱贶中允宰宋城》云:绿槐阴阴门对街,唯我知君少闲暇。
【51】刘宝楠云:‘衷与‘中古字通。刑罚的运用应当酌中制宜,这一观念不只是学理辩难,更是治理实践凝结的智慧。
【35】李兴立碣表闾之文将诸葛亮与皋陶、伊尹、泰颠、闳夭、管仲、臧文仲、晏婴、子产、许由、乐毅等相比,极言诸葛亮之治绩。【55】朱贶以太子中允出知宋城县,黄庭坚赠诗送别,言及县治不易,半数政务与阅览案牍决断狱讼有关,明辨是非曲直才能做到刑罚中正允当,罪责相当可以彰显刑罚的教化功能,使人迁于善而远乎罪。
当此治理能力提升需求旺盛之际,阐发刑中观念的经典义理,既有助于了解其在决策意志和治理实践中的表达,也是知所先后则近道之义。52 《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21-523页。